技术 - 企业通信 - E-mail技术频道
  首页 > 技术 > 企业通信 > 技术 > E-mail > 技术文摘 > 移动的即时通信与电子邮件服务

移动的即时通信与电子邮件服务

2003-07-15 00:00:00   作者:   来源:   评论:0  点击:2636



  即时信息服务最早出现在1996年,是以色列人发明,并创造了目前最大的即时通信网络运营商美国在线(AOL)。即时通信的即时性和便捷性就它以惊人的速度在网络上流行起来,成为固定互联网上与电子邮件并列的信息服务形式。国际上IT巨头AOL、MSN、YAHOO也侈巨资开展了类似服务,目前,其用户总和在3亿上。在国内比较流行的是QQ,即时通信用户数量也超过了1亿。另外,新浪、网易等网站也在提供即时通信服务。
  移动通信的即时通讯服务就是在传统的基于Web通讯系统的概念上,把手机的短信和手机移动互联网完美的结合起来,使用户通过手机终端,也能够方便的与他人以短信、移动互联网来进行即时的信息交流。它突破了传统Web界限,把即时信息转移到移动互联网上面,同时用户通过短消息或移动互联网,实现更即时的交流。
  在未来的移动通信市场格局中,谁能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谁就能获得更高的客户满意度,谁将最终赢得更多的市场。而发现、强化、完善和不断提高服务手段,同时降低服务成本,成为与产品、质量同样重要的方面。移动通信的即时通讯服务作为新的应用,以其高效率、低成本、便捷等技术特性,能为广大移动通信用户提供延伸、互动及个性化的服务。国内互联网即时通信提供商(腾讯QQ等)及门户网站(新浪、网易等)在与移动短讯互通后的实现全面赢利,该业务基本上能占总收入的六成以上。其中腾讯公司和移动梦网开发的"移动QQ"业务,2002年腾讯公司收入近亿元人民币.
  移动即时通信服务的核心业务――短信息。据最新统计,2002年中国的短信息发送量900亿条,占全球总量的四分之一,这意味着,全世界每发送的4条短信中,就有一条是中国人发送的。国内短信息业务得以迅猛发展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产业整体的发展轨迹与中国人的消费文化心理轨迹发生了深层次的切合。中国是一个自古以来十分崇文(文字)的国度,特别注意文字方面的表情达意。加以在传统中国文化氛围中长大的绝大多数中国人,在与人交际中,都具有不大愿意直面真实的民族文化心理,即使是两个人单独面对面的情况下也如此。这也就是常被提起的中国人的"面子"问题。短信业务恰恰切合了中国人的这一消费文化心理。因此,许多短信的互动可能就发生在刚刚见完面或者就要见面的时候。虽然不愿直面真实,但中国人的消费文化心理中,还有一种偏好"结群"消费、游戏共享、与友同乐的心理。这就是为什么一些有趣的短信笑话、短信段子,一些好的短信祝福话语,一些在形式上十分取巧的图文短信(利用文字符号组成各种图形等),能在中国消费者中,几十万次甚至上百万次地通过手机短信的形式转发的深层文化内因。
  在时下这个非典肆虐的非常时期,移动即时通信沟通能力再次焕发出无限光彩,除了"聊天"之外,它更多地显示出了商务通信、居家办公的卓越性能。移动即时通信性能发挥到了极致。从业务层面来看,移动即时通信是一个盈利的业务。以条计费的短信和以流量计费的移动互联网数据。移动即时通信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可盈利的业务模式,并能有效的提升客户忠诚度、推广服务品牌知名度。
  具体来说,它首先能够对运营商起到提高ARPU值的作用,通过增加用户对互联网数据的流量和短信使用条数的使用量来增加月收入,也允许按包月形式来收取基本服务费。其次,它可以帮助运营商创造和加强服务品牌,提高用户忠诚度,减少用户转移的风险。众所周知,即时通信系统的很多用户都是通过这种服务与朋友、商业伙伴沟通,当某一个用户要转移到其他运营网络上,用其他运营商的服务时,对于原来的运营商将造成极大风险--不仅流失了这个用户,还极有可能流失其朋友和业务伙伴。为此,各移动运营商务必会竭其所能来提高服务竞争力,从而留住用户。
  移动通信的即时通讯虽然发展时间不长,但国外很多运营商看到了其发展潜力和对未来业务的重要性,纷纷为其用户开通了这种服务。由此我们不难看到,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强势运营商都已将移动即时通信服务作为一种主流应用在推广。
  移动通信的多媒体信息服务(MMS)是一种基于新技术网络而出现的新业务。人们往往将MMS称为"多媒体短信息",但实际上MMS已远远突破了短消息的概念,传递内容非常广泛,传递信息非常大。从技术上讲,多媒体信息和短信息也有很多差别,短信息服务是通过信令来传递文本信息的,而多媒体信息服务主要是通过移动互联网来传递多媒体信息。
  目前,日本NTT DoCoMo已经以一种基于邮件的信息服务方式,为它的几千万用户提供"多媒体信息"服务。移动通信的邮件服务和多媒体信息服务有许多共同点:传的内容上都是各种多媒体信息,包括文本、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从传递手段上看,都是基于无线互联网为载体,无论GPRS、CDMA或将来的3G,都将以移动通信的方式进行。
  笔者认为国内的移动运营商完全可以将多媒体信息服务和邮件服务相结合,以促进彼此的业务发展。首先,邮件是解决多媒体信息存储的有效手段。多媒体信息量非常大,然而手机存储空间是有限的,用户希望能够不断的转发多媒体信息的内容,这就需要非常大的存储量,实际上也正是这种信息在用户中不断传递扩大着用户群和业务量,邮件正好解决了存储空间的问题。邮件是一个已经被大家广泛使用的、习惯的、很好的存储方式。其次,邮件可以帮助运营商扩大有效的使用群体。多媒体信息服务开展的初期,运营商会面临如何扩大用户群、提升用户接受度的问题。利用邮件形式,就可以帮助多媒体信息来扩展用户群。由于终端的限制,邮件的用户群要大于多媒体信息服务的用户。MMS用户完全可以通过邮件与没有支持MMS终端的用户就一个多媒体信息进行沟通,同时也促进了更多的人去了解多媒体信息服务,也促进了今后的使用。
  然而 ,移动通信的邮件服务本质上来讲也是一种软件,做过软件的都知道,很多软件的第一版、第二版购买、注册的用户少得可怜,甚至没有注册,但经过几次升级之后,随着提供的功能日趋完善以及界面的优美,其注册用户数会在某个版本的时候出现突增。而且往往是某一个功能的推出一下触动了用户的"心坎",就此给用户留下了美妙的印象,进而获得用户的青睐。我还记得第一次使用"拼音加加"这个输入法的时候,当发现这个输入法能够在第一次造词后,第二次输入就可以采用第一个声母的缩写打出词组的兴奋,这也成为了我第一个注册的软件。时至今日,微软拼音输入法仍然没有提供这样的功能。现在电子邮箱提供的诸如通讯录、Voicemail、在线杀毒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提供给用户的服务内容,但并没有成为"杀手级"应用。以其目前的功能无法引起用户的购买兴趣,是因为这些功能还无法真正打动用户的"心坎"。
  如果未来移动通信的电子邮件服务用户肯花钱消费,并让用户感觉物有所值,笔者认为需要移动通信运营商和电子邮箱运营商们共同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 邮件过滤和分类功能的强化:
2. 定向信息的发送:
3. 统一收信平台:
4. 协同功能的加强:
5.其它
  尽管MIM和MMS的最终前途还有待市场来验证,但从SMS、"移动梦网"、"联通在信"等移动通信的增值业务在国内发展趋势来看,它们将凭借其在技术上的优势和服务上的多元化必将拥有广阔的市场潜力。笔者深信,移动通信的即时通信(MIM)和多媒体信息服务(MMS)业务的出现,无疑将给运营商带来了更多的收益。

作者供稿 CTI论坛编辑

相关阅读: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分享到:   收藏

推荐阅读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