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WAN带宽
在低速WAN网络中部署VoIP会带来更多问题。即使将语音包放入优先队列,语音包也有可能在数据包传输过程中到达。对于带宽等于或低于768kbps的低速WAN连接,插入一个大型数据包所需时间也可能产生延迟,足以导致VoIP通话质量下降。利用多链路点对点协议(MultilinkPoint-to-PointProtocol,MLPPP)技术,可将大型数据包分割成小数据包,从而解决这一难题,并使数据插入延迟保持在合理水平。通过压缩实时协议(compressedReal-TimeProtocol,cRTP)对标头进行压缩,可减少低速链路带宽用量,节省更多网络资源。
关键步骤
制定LANQoS策略
LAN拥有充足的带宽(10Mbps、100Mbps),对于突发型传统数据应用和实时型VoIP应用,完全能够应付自如。然而,随着LAN传输速率的增加,使用LAN集线器却可能带来额外的冲突。这又会导致封包丢失和抖动增加,结果使整体通话质量受到影响。如有可能:
移除LAN中的集线器设备,用配有高速上行端口的100MbpsLAN交换机代替。
LAN交换机和路由器接口应同时配对,以实现全双工传输。双工不匹配可能使封包损坏率偏高,并使VoIP通话质量下降。
应实施LANQoS策略,以确保基于网络的木马和病毒攻击不对VoIP性能造成影响。许多LAN交换机供应商支持第2层QoS机制(802.1P)。
了解网址转译
网址转译(NetworkAddressTranslation,NAT)通常用在防火墙和路由器中,用于“隐藏”内部IP地址,以免被外界发现。任何VoIP通话都包含两个部分:呼叫信令信道(即H.323、SIP)和媒体流。呼叫信令信道含有IP寻址和控制信息,用于在两个VoIP端点间建立单向媒体流(其中一个媒体流从源呼叫方传向目的地址,另一媒体流则从目的地址的被呼叫方流向源呼叫方)。在信息指令通道中,目的IP地址用于把媒体流的流向告诉各个VoIP端点。
如果源呼叫方配有NAT设备,虽然可以建立通话,但源呼叫方将无法听到目的方,因为目的方得不到源呼叫方用来接受媒体流的正确IP地址。之所以会出现这个问题,其原因在于,VoIP端点不知道源呼叫方采用了网址转译功能,而执行此操作的设备也不知道需要修改VoIP信令数据包。了解NAT给VoIP部署带来的内在问题是十分重要的。有多种解决方案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其中包括使用因供应商而异的IPPBX、防火墙和基于路由器的各种机制。
小结
本文探讨了在VoIP部署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各种要素。通过本文所描述的程序和指南,企业将能够有效地评估其网络现状,并成功过渡到一体化的语音和数据环境。
飞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