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东云首席架构师杨海明在会上做了《京东云探秘:从实践者到服务者》精彩演讲,京东云作为领先的云计算服务平台,为全产业链提供了各类成熟的解决方案、可信赖的基础服务和一站式数据分析云服务。他提到京东和其他商家的不同点是在于更愿意接纳生态,共享数据,并认为技术的落脚点一定要到特定业务上。会后,杨海明接受了中国IDC圈记者的采访。
首先杨海明分享了京东云的背景,京东云,包括云计算和大数据,主要是容器和虚机为主,把京东云进行产品化,细分为电商云、物流云、智能云及产业云,但其本质上都是电商的概念。交易是电商的本质,采购、促销这些构成电商平台。物流云,京东已经实现了当日达。产业云,政府有政策和数据优势,做电子信息化很多年数据是很多的,如果提供这些数据给老百姓,会变成更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可以拿云计算代替传统场景,但是大数据还没有办法拿出特别清晰的业务模式证明大数据是可行的,所以这块需要垂直产业的概念。
京东云在云计算非常火热的当下,能运用自身优势得到更好的发展,对此杨海明表示,现在云计算公司非常多,大家各有所长,京东擅长的是电商和大数据处理的能力,我认为就是构建生态,构建一个大家能都接受的平台共同作大。杨海明笑言道,现在所谓京东杀入云计算已经不能叫蓝海,应该叫血海了。
在谈到大数据平台方面,杨海明坦言,京东有着大量商品、数据和用户,进行用户画像之用,分析用户的年龄性别,采购习惯以及未来采购能力,都是基于大数据的能力进行分析,这些能力本身也是京东云平台所具有的。这些能力首先是技术分析能力,另一个是建模的能力,这是业务能力,所以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用户画像的问题,怎么去定义用户,然后基于特点找到需求,给他推荐相应合适的东西,简单的说,大数据能力基于一个建模和分析,这是京东多年研发过程实现的两个基本能力。
在京东云生态的建设规划方面,业界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所谓京东模式,自营模式,另一种是平台模式,京东这个平台所做的事情是如何帮助买家找到卖家,或者帮助卖家找到买家,可以建一个平台,大家都把东西放上来,在云的生态里面会存在自营的模式加上平台的模式。互联网本身的运维和运营能力强大,云计算可以解决规模问题,最明显的就是双十一等消费节日,后台数据显示用户购买状态几乎直线上升,这种互联网规模,传统企业没有经历根本就不能理解。
最后杨海明对于京东云的未来发展直言道,微观层面的挑战每天都有,宏观方面的挑战来自中国市场的渗透率,愿意接受云计算的公司大多为创业企业,老的企业不会轻易把自己传统的IT放弃掉,这是一个很关键的点,所以如果宏观层面这个点突破,整个云计算都会有一个比较大的飞跃。